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、建設綠色龍江的時代背景下,秸稈處理曾是困擾鄉鎮的一道難題。以往,鄉鎮自行組織秸稈翻埋,不僅耗費大量行政精力,且因作業標準不一,時常出現翻埋不徹底、影響次年春耕,甚至損害土地長期肥力的情況。
如今,這一局面正被高效、規范的市場化手段所改變。黑龍江農村產權交易中心(以下簡稱“農交中心”)市場交易部積極踐行集團“三走”工作措施,主動“走下去”,深入雙鴨山、雞西等地的鄉鎮與村集體,開展精準對接。面對基層反映的秸稈處理成本高、作業不規范、監管難度大等現實難題,農交中心迅速響應,充分發揮省級平臺資源整合與流程管控優勢,將標準化、競爭性的采購機制引入秸稈還田領域,不僅為鄉鎮提供了“專業人干專業事”的高效解決方案,更實現了財政資金集約利用與耕地質量穩步提升的雙重目標,切實為基層破解了難題,為黑土地保護與生態增值注入了持續動能。

一、平臺精準服務,為鄉鎮紓困解難
農交中心為鄉鎮提供的是覆蓋項目全周期的“管家式”服務。一是掛牌前精準指導。針對鄉鎮對采購程序不熟悉的情況,農交中心工作人員主動對接,對采購決策流程、會議決策、服務需求等進行專業審核,提前預警風險,提出合理化建議,確保項目合規、高效啟動。二是掛牌中高效組織。項目發布后,農交中心利用其廣泛的供應商資源庫和宣傳渠道,廣泛吸引市場主體參與。工作人員耐心解答各方疑問,確保采購文件解讀清晰無誤,為充分競爭奠定基礎。三是成交后保障履約。采購項目結束后,農交中心積極組織雙方簽訂合同,并持續跟蹤后續履約情況,確保供應商完成工作質量,形成管理閉環,讓鄉鎮政府省心、放心。
二、市場化競爭機制,為財政精打細算
鄉鎮政府通過引入市場化競爭機制,顯著節約了財政資金,有效放大了政策效能。政府原定的秸稈還田作業補貼標準為每畝65元,通過農交中心平臺進行公開競價采購,成功吸引多家優質供應商參與競價。在哈爾濱市南崗區紅旗滿族鄉的秸稈翻埋還田服務采購項目中,雙城市慶樂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經過18輪次、長達62分鐘的激烈競爭,最終以每畝45元的價格成交。這一結果直接為政府節約了每畝20元的補貼支出。該鄉鎮通過農交中心平臺共完成21080畝土地的秸稈還田采購,累計節約了大量財政資金,真正實現了“花小錢、辦大事”的政策目標,使涉農資金發揮出更大效益。鄉鎮政府在親眼看到平臺帶來的實打實效益后,紛紛表示將主動梳理本地區其他可進入平臺交易的項目資源,進一步借助市場化機制提升資源配置效率與資金使用績效。
三、標準化作業保障,為土地注入活力
秸稈翻埋還田是落實國家“藏糧于地”戰略、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關鍵舉措。鄉鎮政府通過農交中心引進的專業化農機合作社,憑借其精良的機械設備與規范的技術標準,實現了作業質量的跨越式提升,為黑土地保護與提升注入了持續活力。一是實現“深翻還田”到“精準養地”的升級。通過農交中心引入的專業合作社,配備大馬力拖拉機及高性能還田機械,能夠有效避免了淺層翻埋導致的秸稈與作物爭氮、出苗不齊等問題,更將秸稈從“廢棄物”轉變為滋養耕地的“綠色營養餐”,從根本上提升地力。二是構建“質量可控”的作業保障體系。農交中心協助招采雙方建立了一套可追溯、可考核的標準。在采購文件中明確規定了翻埋深度、粉碎長度、起壟壟高、留茬高度等關鍵技術指標,并將款項支付與后續驗收結果掛鉤,杜絕因秸稈處置不當引發的焚燒隱患與面源污染,真正守護了龍江的藍天凈土。三是筑牢“穩產增產”的生態根基。通過農交中心的標準化服務,秸稈實現了從“一燒了之”到“沃土良田”的華麗轉身,為次年春耕播種、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創造了疏松、肥沃的土壤環境,為糧食的穩產增產奠定了堅實的生態根基,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。